2022 年初,自动驾驶公司 Nuro 又凭借第三代无人驾驶送货车刷屏。
这家专注末端配送的自动驾驶创企此前还多次因融资消息备受关注,创办六年,Nuro 总融资金额已经高达 21 亿美元。
其最近的一轮融资是,2021 年 11 月,Nuro 宣布完成 6 亿美金 D 轮融资,由 Tiger Global Management 领投,Baillie Gifford、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高榕资本、Google、Kroger、软银愿景基金一期、T. Rowe Price Associates 旗下基金、丰田汽车旗下基金 Woven Capital 以及其他股东参投。
据多家外媒报道,该轮融资完成后,Nuro 的估值从 50 亿美元拉升至 86 亿美元。
在无人配送这个赛道上,Nuro 的估值规模应该是这个领域的第一。
01六年时间,三代车型:专为末端配送设计2016 年,Google 无人车项目独立成 Waymo 公司。也是这一年,Google 无人车团队两位成员创立了日后在自动驾驶领域举足轻重的两家公司。
一家是当时 Google 无人车项目 CTO 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创办的 Aurora Innovation,另一家是由 Google 无人车项目首席工程师朱佳俊创办的 Nuro.ai。
Aurora 选择的方向首先是切入卡车货运市场,而 Nuro 则一头扎入了无人配送领域。
2021 年 11 月 4 日,Aurora 完成与 SPAC 公司 Reinvent Technology Partners Y 合并,成功上市纳斯达克;合并完成后,上市初期这家公司一度市值达到 130 亿美元;几乎同一时间,Nuro 宣布完成 D 轮融资,公司估值达 86 亿美元。
在短短 6 年时间里,这两家由行业先驱打造的公司都跨过了自动驾驶的早期技术验证阶段,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成为百亿美元级的独角兽。
接下来,两家都将利用大量资金来实现当年 Google 无人车项目押注已久的愿景: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
Nuro 创立的初衷是通过机器人技术改善消费者本土市场商品购买体验。Nuro 最初的测试车与 Google 时期类似,都是用丰田普锐斯进行改装。但很快,Nuro 就开始设计专门用于本地配送服务的车型。
2017 年上半年,设计师本·朱利安(Ben Julian)加入 Nuro。他对配送行业进行充分调研后,开始着手车型设计工作。
Nuro 配送车无需载人,车辆尺寸较小,设计上自由度也较高。Nuro 认为车辆越小越安全,成本会更低,也更加环保。
基于这种理念,车型设计会从本质的元素出发去考虑,比如送货车能做到多小、设计几个门、几个轮子以及车门的朝向等。
同年,Nuro 拿到了加州车管局颁发的自动驾驶路测许可。
2018 年 1 月,Nuro 正式推出第一款纯电动自动驾驶无人配送小车 R1,最开始投放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一家食品药店进行试运营。
这款小车高逾 6 英尺(约 182 厘米),车身宽度仅为正常汽车的一半,重约 1500 磅(约 680 千克);
设计时速为 25 英里;
外观像一辆小面包车,小车内部没有方向盘、刹车,也没有驾驶员位置;
侧面隔间可容纳 12 个购物袋,也可以加上诸如储物柜、加热或冷藏装置;
小车顶部的「提手」搭载了自动驾驶所用的传感器阵列,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雷达;
车辆外部还配备有触摸屏,用户可以输入取件码进行操作;
朱利安表示,R1 设计灵感来自 F1 赛车头盔,赛车手从头盔遮阳板那里向外看,而配送车前灯造型就是模拟这种造型;同时注重人性化,R1 正面造型将人类眼神交流的行为特点融入到前面板设计中,就像是一张笑脸,让人觉得熟悉、安心。
大约两年后,2020 年 2 月份,Nuro 与总部位于密歇根州的汽车制造商 Roush 合作设计、生产了第二代无人配送车 R2,这是一款可量产的自动驾驶送货车。
与 R1 相比,R2 使用相同的自动驾驶系统,区别在于:
货仓容量比 R1 多 65%,可以容纳 20 个购物袋;
R2 隔间新增温度控制设计,更有利于食物保鲜;
R2 外部的触摸屏也更大,用户操作空间更加宽绰;
车重有所增加,达到 1.15 吨;
外观方面基本没变,但有一个根本性不同是 R2 没有侧视镜。这是因为 Nuro 拿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特别豁免,可以在公开道路上部署没有侧视镜和方向盘等人工控制装置的无人送货车,但前提条件两年内部署车辆不超 5000 辆。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这项豁免权无论对于 Nuro 还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获此殊荣。
2021 年 5 月,Nuro 发布一篇博客解释无人驾驶车辆对交通安全的贡献。文中提到,因为无需载人,R2 设计时会优先考虑车辆外部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而非 R2 车辆本身或车内的安全。
2022 年 1 月初,Nuro 推出了第三代纯电动无人驾驶配送车型。这款新车型由 Nuro 联合比亚迪北美公司发布,计划于 2023 年初投入量产。
据悉,此次合作中,比亚迪负责整车开发、车辆测试以及生产制造,同时提供三电及人机交互等核心一级总成部件;Nuro 提供自动驾驶、网关、控制模块和传感器等技术。
整车生产由比亚迪中国工厂完成,车辆电池及自动驾驶零部件的组装均由比亚迪美国兰卡斯特工厂完成。
新车型载货量是上一代车型的两倍;
配备隔板,提供灵活的储物空间;
车内还搭载温控隔间,为货物提供适宜温度;
新车型还配备外部安全气囊以及多模式传感套件,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和热成像摄像头等,可全方位感知周边环境,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还有内置的冗余,保障道路和行人安全。
02美国末端配送市场利好,Nuro 商业化落地稳扎稳打不同于卡车货运、干线物流和港口等场景,Nuro 主打末端配送,其自动驾驶送货车运送包括生鲜、披萨和药品等在内的各类商品。这种市场定位切实抓住了美国消费者的痛点。
近些年,美国零售业更多开始转向线上,网络购物越发普遍;2020 年初,新冠疫情助推网购加速发展,快递需求也急剧增长。
有外媒报道,美国人工较贵,快递费比较高。在美国,快递小哥的时薪约在 13-35 美元之间,而且不同于中国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路上的快递人员,美国快递员上下班时间较为固定,快递时效性不高;
美国人居密度小,商超距离一般较远,驱车购物往返一趟油费也是不小的支出;不管是物品送达时效性还是购物成本,美国本土末端配送成为有所为的细分市场。
另一方面,美国末端配送市场长期利好。
根据美国市场调查网站 technavio.com2021 年初的最新报告,北美末端配送市场 2021 - 2025 年间蕴藏着 598.1 亿美元的增长空间,其中美国市场将贡献 82%;北美末端配送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6%,呈长期走高趋势。
也就是说,末端配送是一个有利可图且蒸蒸日上的细分市场。
定位准确、市场利好,Nuro 商业化步步为营。
一方面是打通政策关。
2017 年,Nuro 获得加州 DMV 的自动驾驶测试许可证;
2020 年 2 月,Nuro 拿到联邦政府豁免,可以部署没有侧视镜和方向盘等人工控制装置的无人送货车,这是美国首次发出这类监管批准;
2020 年 4 月,Nuro 获准可以在公开道路上测试无人驾驶车辆;
2020 年 12 月获准可以在加州公共道路上推出付费的自动驾驶送货服务,成为首家获批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
至此,Nuro 在政策上也打通了自动驾驶企业的商业化闭环——可无人、可量产、可收费。
另外就是技术落地,开展商业化运营。
2018 年初 R1 推出之后,同年 6 月 Nuro 就宣布和全球最大生鲜连锁超市 Kroger 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推出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送货服务,最先试水超市货物配送;8 月,双方就已经开展无人配送试运营,共计完成约 1 千次的配送服务,当时提供送货服务的车队还是配备安全员的丰田普锐斯改装车;
2 月,Nuro 在亚利桑那州的斯科茨代尔市正式迈出商业化运营第一步,这次提供配送服务的除了改装版本的普锐斯,也逐渐加入了 Nuro 自主设计的配送车 R1。
2019 年 12 月,与连锁超市沃尔玛合作进行商超配送;与达美乐披萨合作在休斯顿推出披萨配送服务;
2020 年 6 月,Nuro 与著名连锁药店 CVS Pharmacy 合作,给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部分居民配送药品,先期使用丰田普锐斯车型进行配送,后期逐渐使用定制化 R2 自动驾驶送货车。
与连锁超市沃尔玛合作进行商超配送;与达美乐披萨合作在休斯顿推出披萨配送服务;
2021 年 3 月,连锁餐饮店 Chipotle 还参与了对 Nuro 的投资,借助 Nuro 的无人配送技术革新传统的餐饮配送模式;
2021 年 4 月,Nuro 还与美国物流巨头联邦快递在休斯顿开展试点合作,配送联邦快递包裹;6 月双方正式建立合作关系;
Nuro 逐步由商超货品、食品、药品配送进一步延伸到餐饮、包裹配送领域,末端配送场景持续拓宽。
03商业化部署成重点,Nuro 还要进入干线物流最新一轮融资过,Nuro 方面称将用于支持自动驾驶送货服务在全美社区的发展与部署。
经过五年的成长,Nuro 来到了商业化的关键一环,规模化成为这家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公司的下一个关键词。
2021 年 8 月,Nuro 表示将斥资 4000 万美元在美国内华达州建造工厂,用于组装和测试新一代自动驾驶汽车;工厂占地约 12.5 万平方英尺 (约 11612.88 平方米) ,将为第三次迭代更新的无人配送车 R3 做最后的加工修饰,包括安装自动驾驶传感器和软件。
内华达经济发展部预计,Nuro 此项投资将在未来十年内产生 22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Nuro 公司还将把拉斯维加斯赛车场的 76 英亩土地改造成一个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中心,在此训练自动驾驶配送车的路径规划算法,让车辆适应各种道路情况,之后会在街道上进一步训练配送车避开行人、骑行者以及宠物等。
Nuro 计划在 2022 年初开始推进上述两项规划。
末端配送场景下,Nuro 下一步就是部署更多车辆、扩大服务地区。但 Nuro 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早在 2020 年 12 月,Nuro 就收购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 Ike,后者主打长途干线物流。
显然,Nuro 瞄准的是整个物流行业干线加末端配送市场。
如此以来,物流配送场景下,Nuro 势必要面对劲敌亚马逊。
2019 年 9 月,亚马逊向电动汽车初创企业 Rivian 订购了十万辆电动送货车 (EDV) ,计划在 2024 年全部上路。根据计划,2022 年底,亚马逊将有 1 万辆电动货车上路。
2022 年 1 月初,亚马逊又宣布与 Stellantis 达成 Ram Promaster 送货车采购协议,Stellantis 将从 2023 年开始向亚马逊出售 Ram ProMaster 送货车。
全球性商业帝国加上革新性物流车队,亚马逊在物流配送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
2020 年开始,自动驾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商业化尝试方面,涌现出多个细分赛道。
无人驾驶出租车赛道上不仅有以 Waymo、百度为代表的优秀选手,卡车自动驾驶赛道有已经实现全球卡车自动驾驶第一股的图森未来和小马智卡等实力玩家。
随着自动驾驶赛道商业化落地浪潮的兴起,自动驾驶技术在多个场景下寻找商业化落地路径,低速载物的末端配送似乎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更快落地的场景。
中国的白犀牛和新石器就稳步走在这条道路上。
前不久,白犀牛宣布完成 5000 万人民币 Pre A+轮融资,一方面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适应更多公开道路场景;另外用于扩大无人配送车队规模,在更多城市落地无人配送运营服务。
白犀牛专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全栈式无人配送解决方案和无人车常态化运营,选择生鲜商超的配送场景落地,白犀牛的商业模式以提供配送服务为主,客户按照订单数结算配送费用。
目前,白犀牛已经与永辉上海嘉定一家门店展开合作,开展运营。
新石器聚焦无人配送+移动零售场景。据多家信源,截止 2021 年 11 月,新石器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厦门等 30 多个城市以及德国、瑞士等 9 个海外国家落地,交付部署无人车近千辆。
新石器已经与美团、京东、阿里巴巴、德邦快递和中国邮政等国内多行业领先企业达成合作;2019 年还与中东最大电商平台 Noon 签署了合作协议,持续拓宽海内外落地场景。
无论是国外的 Nuro,还是中国的白犀牛和新石器,技术落地、商业化部署运营都是打通末端配送场景的必经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之心”(ID:Auto-Bit),作者:安心,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硅谷 独角兽 六年星巴克中国宣布与美团展开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星送服务上线美团外卖。美团外卖为星巴克专星送配备了专属配送团队,并对骑手进
美国一家上诉法院周四驳回了特斯拉公司的一项请求,即迅速恢复对未能达到美国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制造商的更高民事处罚。去年 4 月,美
三星电机 FC-BGA 封装载板据称将首度供货亚马逊,后者与英特尔为三星电机越南 FC-BGA 工厂的联合投资者,其正在设计自己的服务器 CPU
四川省 2022 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此次集中开工共组织 10 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100 个,总投资达 2322 亿元。成都高
我们将为高水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大家只要有能说得出来的成果,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能以提名推荐的方式参加正高职称评审,你们甚至可以潜
日前,乐视抢了一波风头,先后宣布涨薪、不裁员。同时,乐视还对外宣布,经营利润和现金流双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乐视现在还在电梯里打起了
韩国企划财政部部长兼副总理洪楠基 21 日表示,力争明年实现国内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数量达 50 万辆,加快绿色新能源汽车
三星电子近日通过重组,在中国组建了新的业务创新团队,由副董事长兼 DX 部门负责人韩钟熙直接控制。该团队由支持人力资源和营销的全公司
美国电信运营商AT&T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坦基近日透露,公司正在对多千兆光纤服务进行市场测试,将进一步发力光纤市场。斯坦基表示,对视频等
免费领取学习机,绝对不收一分钱!假期临近,不少家长考虑为孩子购置学习设备。近期多地家长向记者反映,有不法分子以免费赠送为名,采取电
打造跨境电商新通道 京东成Shopify
京东集团将与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商 Shopify 达成战略合作,成为 Shopify 首个中国战略合作伙伴,为中国和海外商家打造跨境电商新通道。
MCU涨价10倍损失几千万 市场巨大但
在半导体异动周期和汽车变革期下,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曲折向前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减产新闻不绝于耳,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不断刷新
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与产业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超 18 亿元,带动投资预计超 50 亿元,计划 2023 年 12 月底竣
科学家研发新型人工智能平台 可分析
美国杜克大学的计算机工程师和放射科医生开发了一个新型人工智能(AI)平台,可分析乳房X光扫描数据中的潜在癌性病变,以确定患者是否应该接
君万微开发出全规格高亮度MicroLED产
近日,Micro LED 微显示企业君万微电子宣布,旗下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 0 3 英寸至 1 英寸全尺寸规格高亮度 Micro LED 微型显示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