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望3号测量船是中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
全船集中了20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精华,汇集了我国当今船舶、机械、电子、气象、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远望3号船长180米,最大高度37.8米,满载排水量1.7万吨,吃水深度8米,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续航能力1.8万海里。1995年底投入使用以来,远望三号船先后13次远征三大洋,圆满完成了14次国家级大型试验海上测控任务,1999年11月首过“好望角”,总航程达16多万海里,累计海上作业675天。
2021年,据数据统计,远望3号船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三号任务为代表的多次海上测控任务,全年累计海上作业170余天,安全航行41000余海里。
2022年1月14日上午,圆满完成2021年度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3号船在拖船的牵引下缓缓停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
6月5日上午,远在万里之外大洋上的远望3号船,高标准完成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实现船史上的第100次胜利。
辽阔大洋,万里无云。
“长江3号,发现目标!”指令通过广播传遍远望3号全船。
此刻,动力机舱机器轰鸣。水线以下,目之所及满是各式设备和管线。轮机技师刘天水眼中却似乎闪过一道光——那是万里之外火箭划破天空的轨迹。
“来了!”集控室里,刘天水观察到电力表指针波动。他知道,此刻雷达已经把目标牢牢“咬住”。
时间一分分过去,当指针恢复稳定,刘天水依然神经紧绷——任务潜藏的巨大风险并未结束。
“成了!”直到任务成功的消息传来,刘天水才放下心,和其他船员们相拥在一起,欢呼雀跃。
6月5日上午,远在万里之外大洋上的远望3号船,高标准完成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实现船史上的第100次胜利。
归来仍是少年这些船员和船都如是
当胜利的喜悦渐渐褪去,远望3号船恢复宁静。这艘28岁“高龄”的老船依然通体洁白,走廊舱室一尘不染。
那年,轮机系统开始打造“白领”机舱。刘天水和10来名同事,一起下到船舶最底层,“清理底舱,就像人体排毒。”刘天水说。
掀开铁板,船舱底一片漆黑,各种管路穿插纵横,浓烈的恶臭混杂着机油味儿,呛得人直作呕。
清理工作持续了半个多月,十来名轮机工作人员一点点清出十来吨垃圾,底舱终于见了底。
“油污可难洗了!”那几天,刘天水洗澡总要先拿洗衣粉搓两遍,再用沐浴露洗两遍,“总觉得身上还是没洗清爽!不过,看到咱们船越来越‘白’,我心里格外清爽。”
如今,在远望3号船的机舱里,任何一滴微小的油渍都会马上被清理。有时,船员抢修完设备怕弄脏地板,甚至会脱下鞋光着脚走回住舱……这些细节里,蕴藏着远望3号船高强度工作28年仍能保持“青春态”的秘诀。
现在,回过头来琢磨,仿佛一切早就注定,“刘天水,就是要留在天和水的地方!”老刘说着嘿嘿一笑。
作为首批船员,刘天水看着远望3号船从图纸上“驶”出来。当初,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和这艘船相伴28年,更想不到,自己能和这艘船一起实现“百次百胜”。
远望3号船的最后一次大修是2017年。船出坞那天,阳光明媚,远望3号船焕然一新再次驶进江海。刘天水感慨道:“归来仍是少年,我和船都是。”
新时代的加速度赋予年轻人强烈的推背感
中午11点半,刘天水刚下班,在走廊遇到调度员高超。这位27岁的年轻船员,已经是调度员岗位上的“老司机”。
经过几次重大任务磨砺,这位腼腆的大连小伙,越发沉着冷静、干脆利落,仿佛变了个人。
高超始终记得那次特殊的考验。
“应急测控!应急测控!长江3号马上开始准备。”在某任务开始前2小时,上级突然下达通知:由于某测控站雷达突发故障,该站负责的部分任务临时交由远望3号船执行。
如何调配力量、组织调度、确保顺畅?变动突如其来,任务陡然增加。虽然面临临时考验,但高超对任务方案、流程操作已烂熟于心。上次演练考核,他仅用规定时间的一半,就精准下达全套调度指令。
短暂研判交流后,高超迅速在脑中整理任务思路,根据各专业组岗位特点,有条不紊地下达口令。数小时后,“目标出地平线!”“长江3号,发现目标!”调度指挥有条不紊,任务圆满完成。
应急10分钟,幕后10年功。这位普通年轻船员身上的故事,折射着一代代远望3号船员的成长轨迹。
在新任务、新海域、新技术等诸多考验下,远望3号船不断迎接着新挑战,时刻保持着最佳状态。
32岁的雷达主操作手郝勇爱和自己较劲。业余时间,他常常像武侠小说中的大侠那样练习“左右手互搏”,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为啥要练这一心多用的本事?因为他的本职工作“目标抓捕”需要合理分配注意力。别看他年纪轻轻,这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是他个人完成的第45次任务。
轮机系统新学员康琦每天夹着画册钻机舱。掀开30来斤的铁板,他下到机舱最底层,趴在管道上,一笔汗水、一笔油污地画管路走向。一个月下来,小伙子瘦了十来斤,也画出十来斤画纸,把机舱的五脏六腑、经络走向刻画进了脑海。
去年,远望3号船岗位资格考核合格率达100%。无数个日夜,船上试验机房内灯火通明,人才方阵得到全方位锤炼,一大批骨干成为各专业的“明白人”“顶梁柱”。
只要你有梦想这片浮动国土舞台足够大
“嗡!”伴着轰鸣,无人机时近时远,沿着设定轨迹绕着远望3号船盘旋。绕飞数周后,无人机朝着船尾扎下猛子,一头扑进阻拦网。
“无人机是可控的移动靶,帮助我们高效完成雷达标校。”高级工程师黄国雄说。
出海后,由于温湿变化,再加上船体摇晃、雷达摆动,甲板上的天线精度会受到影响,每次执行任务前的雷达校准都十分关键。以往,测量船都是以标校塔或标校气球来校准。前者固定在岸上,不适用于行船;后者是在一个充满氦气的气球里搭载一个信标,放入高空进行信号模拟。
“一次标校消耗一个信标球,几万块就没了,让人心疼。”海上标校费用高、程序繁、效率低,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黄国雄。
利用无人机进行标校的金点子,根植于一片创新沃土。
早在建船之初,远望3号船党委就提出“创新+任务”口号,瞄准“创新船”目标,培养多支创新队伍,探索构建创新奖励机制,推动船内自主创新。
一次头脑风暴,有人提出:能不能用无人机搭载信标球,标校轨迹可控,还可重复利用。
作为科研骨干,黄国雄立即敏锐捕捉到这个思维火花,迅速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论证后,他提出详细方案,一举获得船党委全力支持。
如今,他们研制的标校无人机可以持续飞行60分钟以上,实现多个频点标校目标,配合自主研发的动态标校航路规划软件,大大提高了标校的灵活性和效率,可节约90%以上标校成本。
“只要你有梦想,这片浮动国土的舞台足够大。”黄国雄说。
工作之余,船员们最爱干的就是“找茬游戏”——看看船上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创新超越”融入一代代船员的血脉基因。船上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承研了20余项课题,获得了10项实用新型专利,刊发了百余篇高质量科技论文。
“创新活力始终是我们的澎湃动力,新技术、新发明,让我们永远保持最佳状态。”远望3号船党委书记董相奎说。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成功晚宴上,一个精心制作的蛋糕被推进餐厅,金色纪念数字“100”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新船员零零后姑娘邓婕,赶着上前拍了一张照片。她笑嘻嘻地说:“百次是一个新起点,我的青春轨迹才刚开始!”
关键词: 中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 远望3号测量船数字健康,指开发并利用数字技术普及健康知识及进行相关实践的领域,涵盖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该概念
青电云平台可实现24小时、360度无死角监控,并形成了三级报警模式,可通过预警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此外,平台还能精准地
6月4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产教融合年紧密合作企业送岗进校专场招聘会。面向该校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检验检测、云计算等
选矿中分选作业的产物中有用目标组分含量较低而无法用于生产的部分称为尾矿。尾矿是有待挖潜的宝藏。专家认为,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当前的任务
神舟十四号有什么黑科技?此次神舟十四号顺利上天,不仅意义重大,更有多重黑科技,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比如,神舟十四号的主要发电设备
目前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什么 ?国际超算组织宣布,位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前沿在2022年国际超算Top500榜单中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8日出生,辽宁瓦房店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
随着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各类安全性威胁是伴生出现的。打印人脸照片、显示屏播放人脸、三维打印面具甚至硅胶面具等越来越逼真的活体攻击手
我国石墨炔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如今,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研究团队对石墨炔开展研究。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推特公司投资者起诉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指控他操纵了公司的股价下跌。马斯克此前提出以 440 亿美元收购这家社交媒体平
新消息丨智能提效,低碳运输:福佑卡
6月13日,公路货运平台福佑卡车联合谱尼测试北京检验认证科学研究院,发布《2021年温室气体减排量研究报告》。
热点评!市场要闻|特斯拉2021影响力
去年,特斯拉减少了840万公吨二氧化碳。
每日时讯!又是烟幕弹?苹果造车再传
消息显示,苹果正在针对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展开供应链谈判。
消息!最前线丨吉利旗下手机公司收购
魅族和吉利的这桩交易是各取所需,但在尘埃落定后,他们面临的也是一个更艰巨的手机市场。魅族回复:细节还在协商中。
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的方法是什么 太阳
利用太阳能生产氢气的系统,有光分解制氢,太阳能发电和电解水组合制氢系统。太阳能制氢是近30~40年才发展起来的。对太阳能制氢的研究主要